http://www.nownews.com/n/2015/07/06/1737196

歷史探密/韓信、項羽…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白起。

No.1 人屠——白起(戰國秦)

白起(?—前257年),郿(今陝西寶雞眉縣)人,羋姓,白氏,名起,戰國時期秦國人,秦穆公大將白乙丙的後人。秦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名將。

根據頭條網報導,白起,他完全憑自己的戰功從一名士兵成長為秦國最高軍事長官,他是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功最為輝煌的將軍。他戎馬一生,六國將領聞「白」色變,都不敢與之交戰,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後面加了一個注釋,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一個將領到了這樣的一種地步,這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實戰典範---戰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蹟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敵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絕不遜色於德軍對蘇軍的基輔圍殲戰,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連同以前攻韓、魏于伊闕斬首24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13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2萬,攻韓於陘城斬首5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帳單。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白起的用兵特點,就是一個「狠」字。在中國所有的名將裡,最狠的莫過於白起了。白起每次作戰,戰必求殲,整個戰國期間軍隊共戰死200萬人,白起一人就殲滅了165萬,無一敗績,被時人稱之為『人屠』,後世稱其為『死神』。

No.2 兵仙——韓信(西漢)

韓信(約西元前231年-西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後來遭到漢高祖劉邦的疑忌,最後以謀反罪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 『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破魏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

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西元前202 年春,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很快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作為軍事理論家,在當時,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的情況下,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西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韓信的軍事謀略自古到今備受景仰;其為將不過四年,卻戰無不勝,立天下奇功,不論軍隊數量多少皆可一戰,武力之強無庸置疑;只是政治敏感度較差,猶豫不決最終導致身死。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3 霸王——項羽(戰國楚)

賦詩詠起千載勇
力拔山鼎蓋萬世
風雲狂湧幾時起
四面楚歌終有逝

項羽(西元前232年—西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故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與『謀戰派』孫武、韓信等人齊名。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西元前202年兵敗,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烏江邊自刎。

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權同皇帝,號為『霸王』,『霸王』一詞,由此而來。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項羽至今為止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中華史上的戰神。也給人留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評價。

項羽一生主要戰役:最經典的戰爭有兩戰,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6萬破秦40萬大軍——項羽率領起義軍5萬到7萬之間對抗王離的20萬邊防軍和章邯的20萬精銳(估計大多是蒙恬的邊防軍),雖然有幾路諸侯軍幫忙,但是在戰爭的前期諸侯不敢迎戰,只是最後對戰敗的王離軍痛打落水狗而已!這場戰爭可以說是完勝,不論是戰爭中還是政治中!

彭城之戰:以3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56萬之眾——項羽三萬騎兵,長途奔波對抗劉邦及其五路諸侯56萬聯軍,最後完勝,當時就擊殺20萬之多的聯軍!

這兩戰不論從戰略佈局還是戰術指揮到達最高境界,兩方的實力之懸殊另人咋舌!項羽8年戰爭中身經70多戰,除了垓下之戰,在數量,形式的絕對弱式下戰敗,可以說再無敗績!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4 中興之君——劉秀(東漢)

劉秀(西元前5年—西元57年3 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西元 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衝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注重採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瞭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弇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5 大司馬——衛青(西漢)

衛青,(?~西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西漢著名將領。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

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穀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 反擊匈奴,斬獲數千。

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闢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 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

戰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于主力,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威信很高,位極人臣,但從不養士。元封五年,長平侯衛青逝世,起塚如廬山,葬茂陵東北。謚號為「烈」。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6 武安君——李牧(戰國趙)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一句話,李牧名將的形象躍然紙上!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今邢台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李牧的赫赫功業開始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周邊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痺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

後來李牧被調防守秦國,面對秦國的絕對優勢兵力,李牧出奇計兩次擊破秦軍,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可惜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李牧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討好秦國,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並殺掉,死不得其所。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李牧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7 兵聖——孫武(戰國吳)

孫武(西元前544-前470年),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是吳國將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今日在山東、江蘇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聖廟。

孫武年輕時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西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於是離開故鄉千乘,南下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樂,並在此時著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尊為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被定為武學的教範。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TOP8:大明炮神——袁崇煥(明)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鄉,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一說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抗清(後金)名將、民族英雄。先後取得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等勝利。己巳之變,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等罪名磔殺。

他始終是女真人難以逾越的萬里長城。寧遠一戰擊斃敵人可汗,連霍去病衛青等都沒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過那是守城戰,女真人敗的不服。寧錦戰役,剛剛整頓不足幾月的明朝新軍就大破滿清八旗,還是在女真人所驕傲的野戰裡。誰說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女真人還是不服,畢竟明朝還有火器的優勢。好吧,北京戰役,袁崇煥九千騎兵成功阻擊了滿清八旗十萬大軍,這一回女真人沒有什麼話說了。他們承認不是袁將軍的對手。什麼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這話應該倒過來說:袁家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女真人服了,於是才有了那個謀害袁將軍的陰謀。

但袁將軍雖死,他留下的寧錦防線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終沒有打下山海關,最後還是靠了吳三桂的叛變才得以打進來。這是一個岳飛式的悲劇將領,他既有岳飛一般的軍事才略,也重複了其悲劇的命運。更為不幸的是,岳飛雖然蒙冤被害,但畢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煥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後才得以昭雪。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9 白袍儒將——陳慶之(南北朝梁)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陳慶之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性格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陳慶之開始只不過是個陪著皇帝下棋解悶的,但是皇帝一道不合時宜的命令,陳慶之不合時宜地帶了兵,拉起了一場不合時宜的北伐,從此陳慶之不合時宜的一發而不可收拾。

陳慶之在僅有7000兵的力量,沒有任何兵員補充的情況下開始了北伐(皇帝僅僅是想讓他做做樣子,打打醬油而已),從銍縣至洛陽,行程3000餘裡,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先後竟然擊破了北魏數十萬大軍!!虜眾三十餘萬,收復了中原大片失地而無一敗績!!

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當時陳慶之和部下穿白袍作戰)。但陳慶之兵力太少,守城是不可能的,最後只得撤回國內,撤軍時北魏軍隊只是尾隨其後與陳慶之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敢攻擊。但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這支百戰百勝的7000人部隊沒有損失在戰場上,而是在渡河時被突如其來的山洪衝走了......陳慶之本人也只好喬裝成和尚潛回國內。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No.10 萬里長城——徐達(明)

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字天德,濠州 (今安徽鳳陽)人,出身於農家。徐達謀略過人,治軍嚴明,智勇兼備,戰功卓著,在幫助朱元璋攻滅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勢力,北伐元軍,消滅元朝等重大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後,因功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且先後被封為信國公、魏國公。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並稱讚其『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1385年2月,徐達因病去世(一說被朱元璋害死),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死後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並賜葬鐘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治軍,號令嚴明,士卒都願意以死效命。由於他長年在外征戰,加上他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使他獲得了『謀勇絕倫』的稱譽,甚至連明太祖也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徐達是戰爭遊戲的出色玩家,他將陳友諒玩進了絕路,將張士誠玩進了牢房,將赫赫無敵的蒙古騎兵玩出了漠北。中國歷史的大一統從來都是由北向南的固定劇本,卻在徐達的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元1368年的明朝的北伐戰爭,徐達的漢人和他的騎兵部隊在中華大地橫空出世,親率25萬大軍兩路北伐開了中國歷史南方統一北方的先河,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徹底終結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敲響了元朝分裂與滅亡的喪鐘。

真正的決戰在太原開始了,面對蒙古第一猛將擴敦帖木兒的十萬蒙古精騎和圍點打援的戰法,徐達以夜襲戰的方式將蒙古軍打得全軍覆沒。在之後的定西蘭兒峪會戰中,徐達再次以中央突破的戰法擊敗擴敦帖木兒,打得這位蒙古第一猛將扔下部隊帶著老婆孩子倉皇逃竄,這是兩場明蒙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仗,徐達先後消滅了蒙古近二十萬精銳部隊,是對苟延殘喘的蒙古帝國最沉重的打擊。

徐達是明代開國元勛,轉戰全國,為什麼『獨山海關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輅《顯功廟記》說得好:『若王之設險守國,使百年之間敵國莫能窺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蓋王鎮撫燕薊十有餘年,豐功威烈非他處比,廟祀聿嚴有以也。』因之,山海關士紳百姓感恩戴德,歲時祭祀。山海關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雄關天險,拱衛明代京師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從這裡揭開了序幕。『築關設衛』的徐達在歷史上是不朽的!

中國歷史上十大猛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喜婚攝 H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