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作者簡介】
孫中山生平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入村塾讀書,12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 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女士結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後在廣州、香港學醫。 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並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 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鬥志彌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宣傳。 袁世凱竊據大總統職位後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乃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 1915年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 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 1921年,非常國會又於廣州議定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 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復任大元帥。 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 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 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於北京。
【寫作背景】
本文是孫中山先生於1921年12月應鄒魯的請求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書寫的序言。 書序一般是說明寫書的意圖、經過,或介紹、評價書的內容。 這篇序卻不是就書論書,而是就書以評史論世,借序以“勗國人”。 本文寫於作者督師桂林準備北上討伐北洋軍閥之際,可以說是一篇弘揚先烈革命精神,進行戰鬥動員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8月10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並諮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明令出師討伐,以謀國家之統一。 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風塵僕僕,行裝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營;並指出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業,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 因此在鄒魯求序於孫中山時,正值孫中山肩負重任,討賊興師,戎馬倥傯之際。 就其內容來看,本文與其說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說是一篇借先烈之偉大精神以鼓舞士氣、激勵民心的戰鬥檄文。 作者熱情讚頌了烈土們為革命捐軀的英雄氣概,高度評價了辛亥廣州起義的意義和影響,對當時反動逆流氾濫的現象表示了深切的憂憤,激勵國人“繼述…'光大'先烈遺志,為實現革命理想而英勇奮鬥。
【原文】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擾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 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抔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 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矣。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餘。 時餘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靰之象,視清季有加,而餘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 則餘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 倘國人皆以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餘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而不朽。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 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勗
【翻譯】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譯文)
孫文
清朝末年,(我們​​)革命黨\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危險,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同殘害民眾的敵人相搏鬥,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犧牲狀況的慘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衙門這場戰役為最(厲害了)。 我們黨的精華,(幾乎)全部犧牲,那個損失可以說太大了。 然而這次戰役,(英雄們)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濺紅宇內,(他們的)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有情)為這次戰役滿懷悲痛,風雲(有知)因(這次戰役)而變了顏色,全國長期受壓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奮(起來)。 (人民對於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 像洶湧的洪水沖擊山溝一樣,(氣勢浩大,)不可阻擋,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 (如此看來,)這次戰役的價值,簡直能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它將)同武昌革命的戰役一樣永垂不朽(為後人紀念)。
但是從民國開始建立(以來),事變戰亂連續不斷,(致使)黃花岡上(烈士)的墳墓,還(一直)埋沒在迷亂的煙霧和雜亂的草叢之中。 (自烈士們犧牲以後,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後),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編纂。 可是(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記載卻說的不詳細,有的僅有姓名而沒有事蹟,甚至有的連姓名都無法考證了,(正)像史書上記載的田橫的事蹟,即使憑司馬遷善於傳寫遊俠〔的手筆),也不能給(田橫所帶領的)五百人(都)寫下傳記,(這就)越發能(使人)悲痛啊。
鄒海濱先生,把他所編輯的黃花岡烈士事略(拿來),向我請求作序。 那時我正為了(準備北上)討伐敵人,(在)桂林統帥軍隊。 向國內各方面看看,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傾危不安的跡像比過清末年還厲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張、倡導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就是)被諸位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去爭取的革命主張,它們照舊沒有得到實行。 (正因如此,)那麼我這次行動所擔負的責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假如全國人民都(能)本著諸位先烈的犧牲精神去為國家奮鬥,協助我完成這一重大責任,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真正中華民國,那麼這一部開創國家的流血鬥爭史,就可以流傳到世間而且永不磨滅。 不然的話,(我們)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並且將它發揚光大,而只是對他們的遺事徒發感慨,這實在是我們(這些)後死的人的恥辱啊。 我寫這篇書序,既是沉痛悼念犧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來)作為凡是能夠閱讀這部書的國民們的(一種)勉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喜婚攝 H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