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丁·路德的生平和對後世的影響

「據稱除了主耶穌之外,歷史上最多人著書論述的人物,就要數馬丁·路德了。」《時代》雜誌曾這樣評論。馬丁·路德的言行帶動了宗教改革運動,是次運動被譽為「人類史上意義最重大的革命」。在歐洲,馬丁·路德改變了宗教的面貌,更為中世紀的歷史劃上句號。此外,他奠定了德語書面語的規範,所翻譯的聖經也是最多人使用的德語聖經譯本。

馬丁·路德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他能夠對歐洲歷史產生這麼深遠的影響?

成為學者

1483年11月,馬丁·路德在德國艾斯萊本出生。雖然他爸爸是銅礦工人,但收入也足以讓兒子接受高等教育。1501年,馬丁·路德入讀愛爾福特大學,在大學圖書館裡第一次讀到聖經。他說:「這本書叫我愛不釋手。假如有天能擁有一本,就真是一大幸事了。」

馬丁·路德22歲進愛爾福特的奧古斯丁修院,後來入讀維滕貝格大學,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可是,他認為自己不配得到上帝的恩寵,有時更因為生來有罪而感到沮喪絕望。但研讀聖經、禱告、沉思讓他清楚看出上帝對罪人有什麼看法。他明白上帝的恩惠絕不是人可以賺回來,也不是應得的,是上帝對信靠他的人所表現的分外恩典。(羅馬書1:16;3:23,24,28

馬丁·路德怎麼知道自己對聖經的理解是正確的呢?早期教會史及新約研究中心的教授庫爾特·艾蘭寫道:「他反覆思考,仔細揣摩整本聖經,把自己的理解跟聖經的論點互相比較,結果發現兩者是完全一致的。」人得救是憑信心不是靠行為的得救論,一直是馬丁·路德的主要神學理論。

為贖罪券義憤填膺

馬丁·路德明白了上帝對罪人的看法,使他跟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勢成水火。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罪人死後要受刑罰一段時期。可是,據稱人如果購買教宗出售的贖罪券,就能縮短這段刑罰期。為美因茨的阿爾貝特大主教推售贖罪券的經理人,如約翰·特策爾等,都生意滔滔,其門如市。結果,不少人把贖罪券視為犯罪免罰的一種保險。

教會兜售贖罪券激起了馬丁·路德的義憤。他清楚知道,人根本不可能跟上帝討價還價。1517年秋天,他寫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指控教會財政處理不當,教義和信仰也偏離正道。馬丁·路德一心要推行改革,不是要煽動信眾跟教會對抗,於是把《九十五條論綱》送交美因茨的阿爾貝特大主教和幾個學者。不少歷史家就以1517年為宗教改革運動開始的年份。

對教會的罪行搖頭嘆息的何止馬丁·路德一人。早在一百年前,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已譴責教會出售贖罪券。英國的約翰·威克里夫比胡斯更早指出,教會奉行的有些習俗,是不符合聖經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和英國的廷德爾都主張改革,他們跟馬丁·路德是同時期的學者。多虧谷登堡在德國發明了活字印刷機,馬丁·路德的改革聲音得以比其他改革家的主張傳得更廣更遠。

1455年,谷登堡的印刷機在美因茨投入生產。16世紀初,德國60個城鎮和其他12個歐洲國家已紛紛使用活字印刷機。在此之前,平民百姓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就收到最新的消息。也許馬丁·路德還沒同意,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已被付印和分發出去了。教會應否改革再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而是廣受爭議的課題。霎時間,馬丁·路德在德國聲名大噪。

「日月」反擊

多個世紀以來,歐洲一直受制於兩大集團: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天主教會。世界信義會聯合會前會長漢斯·利爾耶說:「皇帝和教宗站在同一陣線,恍如日月,合作無間。」不過,究竟誰是日頭,誰是月亮,則難有定論。到公元16世紀初,兩大陣營的全盛期已過去。這個時候,一場巨變正在醞釀中,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教宗利奧十世就《九十五條論綱》作出反擊,揚言要是馬丁·路德執迷不悟,就要把他判以絕罰,逐出教會。馬丁·路德當眾燒毀教宗的通諭,出版論文細列改革的方案,呼籲封邑各地的人無須理會教宗是否贊同,合力推行教會的改革。1521年,教宗利奧十世宣布判處馬丁·路德以絕罰。馬丁·路德不服判決,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審訊。結果,德皇查爾斯五世召馬丁·路德到沃爾姆斯帝國議會受審。1521年4月,馬丁·路德踏上歷時15天的旅程,從維滕貝格到沃爾姆斯去。一路上,他彷彿率領著凱旋行列似的,民眾夾道歡呼,顯示他極受擁戴。各地的人都來一睹他的風采。

在沃爾姆斯,馬丁·路德在皇帝、貴族和教宗的使節面前受審。1415年,胡斯也在康斯坦茨接受類似的審訊,後來被掛在柱上活活燒死。在教會和官員的注視下,馬丁·路德堅決表示,除非反對他的人能根據聖經證明他是錯的,否則絕不撤回自己的主張。可是,根本沒有人能像他一樣熟記聖經的經文。沃爾姆斯敕令綜述這次審訊的結果,宣布馬丁·路德被放逐,他的所有著作頓成禁書。馬丁·路德先被教宗逐出教會,現在又被皇帝放逐,性命堪虞。

後來,峰迴路轉,事態發展出人意表。馬丁·路德返回維滕貝格途中,薩克森的弗雷德里克派人假裝綁架馬丁·路德。這麼一來,他的敵人就無法向他施加毒手。後來,馬丁·路德被偷偷送到瓦爾特堡,在那裡長了鬍子,改名換姓,佯稱自己是青年貴族約爾格。

九月版聖經

接著十個月,馬丁·路德為了逃避皇帝和教宗的搜捕,住在瓦爾特堡。《世界遺產》說,「他在瓦爾特堡度過了一生最富生產力和最具創意的日子」。其間,他的最大成就,莫過於把伊拉斯謨的《希臘語經卷》譯成德語。這部譯本在1522年9月出版,沒有注明譯者,簡稱九月版聖經。這部譯本的售價是1.5荷蘭盾,相當於當時女傭的一年工資。雖然這部譯本售價不低,但銷量卻大得驚人。僅在一年內,就已重印兩次,共6000本。在接著的12年間,重印次數超過69次。

1525年,馬丁·路德和前修女卡塔琳娜·馮·博拉結婚。卡塔琳娜持家有道,雖然丈夫慷慨好客,不時高朋滿座,她也能應付裕如。馬丁·路德家裡除了妻子和六個兒女之外,還經常接待許多朋友、學者和逃難的人。馬丁·路德在晚年依然德高望重,來他家作客的學者,都會攜帶紙、筆,隨時把他的名言雋語記錄下來。後來這些語錄被輯集成書,命名為《席間漫談》。這本書更曾在德國風行一時,銷量僅次於聖經。

傑出譯者兼多產作家

1534年,馬丁·路德完成了《希伯來語經卷》的翻譯工作。他精於翻譯之道,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節奏和諧,且措辭得當,結果翻出來的聖經譯本,平民百姓都能看懂。談到翻譯的原則,他寫道:「我們應該跟家裡的母親、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聽聽他們是怎麼說話的,然後用他們能懂的文字去翻。」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為德語書面語奠下了規範,並為後世普遍採用。

馬丁·路德既有翻譯的天分,也有寫作的才能。據說,在他的寫作生涯裡,每兩週就完成一篇論文。這些論文詞鋒凌厲,可說筆如其人。歲月看來未能磨掉他的銳氣:如果說他早年筆鋒犀利,說話尖刻,那他晚年所寫的文章,就更是咄咄逼人。據《神學及教會辭典》說,馬丁·路德的著作顯示他「極具使命感」,可是「滿腔怨憤」,也「欠謙卑和愛心」。

農民戰爭爆發,封邑各地死傷枕藉,血流漂杵。有人問馬丁·路德對這次起義有什麼看法。農民跟諸侯對抗有理嗎?馬丁·路德沒有為了討好群眾,說些大多數人愛聽的話。他認為上帝的僕人應該服從掌權的人。(羅馬書13:1)馬丁·路德直截了當地主張用武力鎮壓叛亂。他說:「把叛民都殺掉,要一網打盡。」漢斯·利耶說,馬丁·路德本來廣受群眾支持,這番話卻使他「民望盡失」。此外,他晚年撰寫的論文,尤其是《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一文,對不肯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大肆抨擊,因而被一些人定為反猶太主義者。

馬丁·路德對後世的影響

馬丁·路德、卡爾文和茨溫利策動的宗教改革,產生了一個新宗教——基督新教。馬丁·路德給基督新教遺下的重要影響,就是他的主要神學理論「因信稱義」。德國各封邑若非信奉天主教,就是信奉基督新教。基督新教不斷傳播開去,教徒遍及斯堪的納維亞、瑞士、英國和荷蘭。今天,世上信奉基督新教的人多得難以勝數。

儘管有些人對於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未必全盤接受,卻仍對他十分尊重。1983年,位於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的艾斯萊本、愛爾福特、維滕貝格和瓦爾特堡,大事慶祝了馬丁·路德誕辰的500周年紀念。這個當時奉行社會主義的國家確認馬丁·路德對德國的歷史和文化都有重大的貢獻。此外在20世紀80年代,一位天主教神學家概述馬丁·路德對後世的影響說:「他的影響極其深遠,無人能及。」艾蘭教授寫道:「論述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新書,每年至少有500本出版,而且全都以世上各主要語言印行。」

馬丁·路德才思敏捷,記憶驚人,筆走龍蛇,筆耕不輟。只是他為人急躁,從不把別人放在眼內,對那些被他視為偽君子的人更不留餘地。1546年2月,馬丁·路德彌留之際,朋友問他對自己倡導的主張是否仍舊堅信不疑。他說,「是的」。馬丁·路德死了,可是認同他的宗教主張的人卻有千千萬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喜婚攝 HKS 的頭像
    大喜婚攝 HKS

    大喜婚攝.首頁

    大喜婚攝 H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